12月23日,“識典杯·古籍內容創(chuàng)意季”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這場活動由字節(jié)跳動公益、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辦,南京圖書館、云南省圖書館、蘇州圖書館聯合主辦,參賽群體主要以古籍保護領域從業(yè)者、抖音創(chuàng)作者、高校學生等為主,他們通過對古籍內容的再創(chuàng)作,以更具創(chuàng)意的方式來傳播古籍的內涵和價值。
從8月活動發(fā)起以來,活動組委會共收到226件參賽作品,其中視頻作品182件,設計作品44件。這些作品涉及90余部古籍。視頻作品來自45位創(chuàng)作者、47家圖書館以及16所高校的團隊和個人;設計賽道的44件作品來自字節(jié)跳動員工。經過初審、線上突圍、終審,最終遴選出41件視頻獲獎作品(含入圍獎)及10件設計獲獎作品。
據了解,參賽者來自不同行業(yè)和領域,不僅有古籍修復師、圖書館古籍工作者等古籍保護領域的人士;也有藝術家、旅行創(chuàng)作者、美食創(chuàng)作者、插畫師等,他們結合所長,讓古籍內容以新的方式展現在公眾面前。
抖音創(chuàng)作者@JUMPINGTONY是一位青年藝術家,平時在抖音發(fā)布相關繪畫作品。這次,他以活動提供的《雞足山志》里的“勝概八景”為基礎,借助網絡和注解,創(chuàng)作了一部色粉風格的漫游動畫短片《雞足山夢記》。他介紹創(chuàng)作過程說,先將自己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在紙上畫成色粉畫,再掃描成電子版、用電腦搭建立體場景、加入動畫。這部歷時1200小時創(chuàng)作的作品,被用戶評價是“像電影大片一樣”。
47家圖書館參賽者也表達了對活動的高度興趣。比如遼寧圖書館,參與作品拍攝剪輯的老師平均年齡超過40歲,從零開始用剪映,一邊學習一邊剪輯。他們找老師當演員、借用教室,一路磕磕碰碰地做出了《抱樸子內篇》和《孔門七十二賢像》兩個作品,并最終獲獎。
作為活動代表,陜西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主任竇鵬表示,“古籍傳播最大的難點,在于突破原有固有的讀者群體,使它被更為廣闊的受眾和群體所知曉,所接受,所喜愛。短視頻為古籍內容展示與傳播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責任編輯:崔景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