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5月18日電 (阿琳娜 曾玥)“從長安出發(fā):絲路申遺成功十周年主題展”18日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開展。展覽以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33處遺產點為核心,在闡釋遺產價值的基礎上,展示了申遺成功十年間的研究新成果和保護新面貌。
本次展覽集中展出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等地博物館和考古基地收藏的遺物,共計330余件,時代從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展示了城市規(guī)劃、商品貿易、藝術生活等多方面內容。
展覽中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展品包括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伊塞克土墩遺址出土的金銀飾品,開阿利克遺址和塔爾加爾遺址出土的釉陶碗等,體現(xiàn)了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
中國境內的展品主要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甘肅省、陜西省和河南省,包括漢代簡牘、魏晉石窟造像、唐三彩、唐代伏羲女媧帛畫等,材質豐富,主題多樣。其中懸泉置遺址出土的漢代簡牘,是絲綢之路上人員交流頻繁的直觀反映。
展覽策展人、陜西歷史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岳敏靜介紹,本次展覽第一次將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陜西唐墓出土的塔式罐集中展出,彩繪鮮艷,造型多樣,與中國古代喪葬文化結合起來,是印度佛塔中國化的集中體現(xiàn)。
2014年,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岳敏靜認為,申遺成功為全面保護、研究、利用這些世界遺產奠定了基礎,不僅是對人類過去文明成果的留存與尊重,更是對未來世界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探索。
隨著申遺成功,從2014年至2024年,中國和中亞對遺址進行保護、研究和利用,中國考古學者在中亞地區(qū)聯(lián)合考古和保護成果,以及申遺成功以來與文化交流相關的重點展覽等,都是本次展覽的組成部分。
“此次展覽以絲路申遺成功為主題,跨越時空,注重實現(xiàn)古今對話!痹烂綮o表示,希望通過展覽,體現(xiàn)絲路精神的延續(xù),加深游客對絲綢之路全方位、多層次的理解。
據(jù)悉,本次展覽將持續(xù)至11月18日。(完)
責任編輯:王雨蜻